行业资讯
公路施工中,路面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中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形成病害的因素亦很多,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之一,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翻浆,沥青路面松散、剥落、龟裂,水泥混凝土路面唧泥、错台、断裂等病害,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有关。水的作用加剧了路基和路面结构的损坏,加快了路面使用性能的变坏,缩短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因此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必须十分重视路基路面排水工程。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
(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适用,并做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与当地排水设施相协调,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2)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尽量与环境协调,必要时可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
(3)设计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详细划分流域,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做到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和分期修建;
(4)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
(5)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
(6)为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措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建筑亦可具有能承受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排水设备布置构造
地面排水设备
(1)边沟。
(2)截水沟。
(3)排水沟。
(4)跌水。
(5)急流槽。
(6)倒虹吸、渡水槽等。
地下排水设备
(1)暗沟(管)。
(2)渗沟(井)。
(3)盲沟。
(4)检查井。
特点:排水量不大,主要以渗流方式汇集水流,并就近排出路基范围以外。
路面排水设计
路面表面排水
基本原则:
(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2)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坡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3)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在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
(4)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
拦水带可由沥青混凝土现场浇筑,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而成。
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拦水带时,应避免预制块影响路面内部水的排泄。拦水带的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面高(水深),按设计流量公式计算确定。
图:流量计算公式
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
三个要求:
(1)宽度小于3m且表面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排向两侧行车道,其坡度与路面的横坡度相同;
在超高路段上,可在分隔带上侧边缘处设置缘石或泄水口,或者在分隔带内设置缝隙式圆形集水管或碟形混凝土浅沟和泄水口,以拦截和排泄上侧半幅路面的表面水;
缘石过水断面的泄水口可采用开口式,格栅式或组合式;碟形混凝土浅沟的泄水口采用格栅式;
(2)宽度大于3m且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汇集在分隔带中央的低洼处,并通过纵坡排流到泄水口或横穿路界的桥涵水道中;
(3)表面无铺面且未采用表面排水措施的中央分隔带,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下渗,由分隔带内的地下排水设施排除。
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路面结构内部水的危害:
(1)浸湿各结构层材料和路基土,易造成无粘结粒状材料和地基土的强度降低;
(2)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唧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
(3)进入空隙的自由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引起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唧泥,结果失去支承;
(4)在冰冻深度大于路面厚度的地方,高地下水位会造成冻胀,并在冻融期间降低承载能力;
(5)水使冻胀土产生不均匀冻胀;
(6)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设置条件:
(1)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透水性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组成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重要的二级公路;
(2)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
(3)严重冰冻地区,路基为由粉性土组成的潮湿、过湿路段;
(4)现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水份;
(5)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
(6)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地区不应超过1小时,其它地区不应超过2小时(重交通)~4小时(轻交通)。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m~60m;
(7)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
路基路面排水的一般原则
(1)排水设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适用,并做到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与当地排水设施相协调,并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
(2)路基排水沟渠的设置尽量与环境协调,必要时可适当地增设涵管或加大涵管孔径;
(3)设计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详细划分流域,重点路段要进行排水系统的全面规划,做到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和分期修建;
(4)路基排水要注意防止附近山坡的水土流失,尽量不破坏天然水系,尽量选择有利地质条件布设人工沟渠;
(5)路基排水要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和道路等级等具体情况,注意就地取材,以防为主;
(6)为减少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应尽量阻止水进入路面结构,并提供良好的排水措施,以便迅速排除路面结构内的水,建筑亦可具有能承受荷载和雨水共同作用的路面结构。
排水设备布置构造
地面排水设备
(1)边沟。
(2)截水沟。
(3)排水沟。
(4)跌水。
(5)急流槽。
(6)倒虹吸、渡水槽等。
地下排水设备
(1)暗沟(管)。
(2)渗沟(井)。
(3)盲沟。
(4)检查井。
特点:排水量不大,主要以渗流方式汇集水流,并就近排出路基范围以外。
路面排水设计
路面表面排水
基本原则:
(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
(2)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坡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
(3)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在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堤;
(4)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外边缘,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
拦水带可由沥青混凝土现场浇筑,或者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而成。
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拦水带时,应避免预制块影响路面内部水的排泄。拦水带的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面高(水深),按设计流量公式计算确定。
图:流量计算公式
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
三个要求:
(1)宽度小于3m且表面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排向两侧行车道,其坡度与路面的横坡度相同;
在超高路段上,可在分隔带上侧边缘处设置缘石或泄水口,或者在分隔带内设置缝隙式圆形集水管或碟形混凝土浅沟和泄水口,以拦截和排泄上侧半幅路面的表面水;
缘石过水断面的泄水口可采用开口式,格栅式或组合式;碟形混凝土浅沟的泄水口采用格栅式;
(2)宽度大于3m且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排水,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汇集在分隔带中央的低洼处,并通过纵坡排流到泄水口或横穿路界的桥涵水道中;
(3)表面无铺面且未采用表面排水措施的中央分隔带,降落在分隔带上的表面水下渗,由分隔带内的地下排水设施排除。
路面结构内部排水
路面结构内部水的危害:
(1)浸湿各结构层材料和路基土,易造成无粘结粒状材料和地基土的强度降低;
(2)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唧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
(3)进入空隙的自由水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形成高孔隙水压力和高流速的水流,引起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唧泥,结果失去支承;
(4)在冰冻深度大于路面厚度的地方,高地下水位会造成冻胀,并在冻融期间降低承载能力;
(5)水使冻胀土产生不均匀冻胀;
(6)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剥落,影响沥青混凝土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设置条件:
(1)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透水性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组成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重要的二级公路;
(2)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
(3)严重冰冻地区,路基为由粉性土组成的潮湿、过湿路段;
(4)现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水份;
(5)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
(6)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地区不应超过1小时,其它地区不应超过2小时(重交通)~4小时(轻交通)。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m~60m;
(7)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能力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