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市政道路路是如何分类的,你都知道吗?
一、道路分类
1) 主干道
连接场地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是场地道路的基本骨架,属全局性的主要道路,通常交通量较大,且对外交通联系多。
典型特征:道路路面较宽,一般路面宽度为30—40米,对景观要求也较高。
2) 次干道
是连接场地次要出入口及各组成部分的道路,与主干道相配合,是主干道的补充。特征:一般路面不宽(20m-24m左右),交通量不大。
3) 支路
通向场地内次要组成部分的道路,其交通量小、路幅较窄。
特征:一般为保证场地交通可达性及消防要求(≥4m)设置。平时以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为主,有时限制机动车通行。一般宽度为12m-18m
4) 引道
通向建筑物、构筑物出入口,并与主干道、次干道或支路相连的道路。
特征:一般与建、构筑物的出入口宽度相适应;当有机动车通行要求时,其路面宽≥3.5m。
5) 人行道
行人通行的道路,包括独立设置的人和非机动车专用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
特征:一般民用建筑场地的步行道多兼有休息功能,可与绿化、广场结合,应有较好的绿化环境。
二、交叉口设计
1) 各相交道路中心线在同一高程相交的道口为平面交叉口。
其形式取决于场地道路系统布局、交通流量与道路性质、交通组织方式等,常有:
(a) 十字形交叉口
两条道路垂直或近似垂直相交;其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适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b) X型交叉口
两条道路以锐角或钝角斜交;当相交锐角较小时,形成狭长形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特别是左转交通),街角建筑难以处理,应尽量避免这种形式。当斜交不可避免时其交角应>45度。为保证城市交通畅通,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c) T字形交叉口
是道路尽端与别条道路相交的主要形式;一般用于次要道路与主要干道相交的交叉处,应优先保证主要干道的交通通畅。
(d) 错位交叉口
T字形交叉口的变化,交叉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一些,否则将影响主干道上的车速。
(e) Y字形交叉口
因地形限制或道路布局而产生的形式。视野开阔,交通顺畅。
(f) 复合式交叉口
用于多条道路交叉处;一般用地较大、交通组织复杂,应尽量避免。
2) 交叉口处的视距保证
三、道路横断面
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在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宽度为路幅宽度。
1).居民区级道路:道路红线之间的道路各项用地宽总和。
2).一般建筑场地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距离。
1、 道路排水形式
城市型道路
一般市区场地和郊区场地的道路通常为城市型道路。
道路以突起的的路缘石保护路面,采用暗管排水系统。
郊外场地,或道路密度较小,地形起伏较大,外观要求不太高的场地。
路面两侧不设高出的路缘石,而有保护路面的路肩,路肩外设明沟排除道路及两侧建筑用地的雨水;
为防止场地积水对行车和路基的影响,路面一般略高于两侧用地。
2) 路拱坡度
道路在横向上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值,称为路拱坡度(i),通常用%、‰或小数值表示 。
a)绿带的横坡过大会造成植物根部的土壤被冲刷,一般取0.5%~1.0%。
b)人行道横坡通常采用直线型向路缘石方向倾斜,为利于排水同时避免行人因坡大滑倒,考虑地面材料和降雨强度的不同,其横坡可为1%~3%,一般取值1%~2%。
c)由于车行道宽度较大,为尽快排除地面水,车行道一般都采用双向坡面,由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倾斜,形成路拱。拱顶到沟底的高度称为路拱矢高或路拱高度。
3)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
(1) 一块板
车行道由一块连续的路面组成,采取对向混行,机动车、非机动车混流方式组织交通,或仅以划线标志分隔对向车流及机动车、非机动车车道;适用于路幅宽度不大、双向交通量不均匀的路段,以及车流量不大、出入口较多的道路,是场地内应用最广的道路横断面形式。
(2) 二块板
利用分隔带隔离对向车流,将车道一分为二的横断面形式。
适用于有较高景观与绿化要求,机动车流量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类型单一且流量较小的场地主要干道,特别是场地主要出入口附近或道路横向高差较大的路段。
(3) 三块板
以两条分隔带隔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将车行道一分为三的横断面形式。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且道路路幅较宽的大型场地交通干道,如居住区主要道路等。
(4)四块板
以三条分隔带使对向车流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种分流的横断面形式。
常见于大城市的主城干道,在场地中应用极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