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云南省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
为科学指导“十四五”期间我省公路转型高质量发展,近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云南省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以公路交通运输为主体,涵盖基础设施、管理养护、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绿色安全和行业治理等方面,规划基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25年。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布局均衡、衔接顺畅、服务优质、动能强劲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公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输服务更加优质,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发展效益和质量明显提升,与其他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力、集散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滇中城市群内生动力不断加强,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对内对外经济走廊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域旅游基础全面夯实。
(一)公路网络发达可靠
公路网规模持续扩大。公路投资力争达到1万亿元以上,公路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确保达到1.3万公里,力争达到1.5万公里,全省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新改建普通国省道3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7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达到50%。普通国省道公路全面覆盖所有县级节点、交通枢纽、物流节点、边境口岸和重要产业经济点。新改建农村公路约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规模达到30万公里左右。通三级公路的乡镇比例达到65%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达到65%以上。
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高速公路优等路率(MQI)达到90%以上,普通国道优良路率(MQI)达到85%以上,普通省道优良路率(MQI)达到80%以上,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路长制”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MQI)达到85%以上。
(二)服务品质人民满意
衔接转换逐步顺畅。公路各层次路网之间、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实现顺畅衔接与转换,公路纽带作用不断增强,综合运输效率明显提升。
客运服务更加便捷舒适。城际、城郊、城市、城乡公共客运协调发展,“一站式”旅客出行得到广泛应用,公路客运服务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显著提升。旅客出行信息发布更加及时精准高效,信息发布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货运物流服务更加高效经济。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物流服务平台化和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物流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多式联运加快推广,“一单制”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物流分拨网络和城市配送网络更加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国际道路货运更加便利,运输规模不断扩大。
(三)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智能成效凸显。公路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取得突破。设施装备、运输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高寒高海拔山区、恶劣天气多发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等地区的建管养运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行业运行更加安全。公路交通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运输安全态势保持平稳。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0%以上;国省干线公路新发现四、五类桥梁(隧道)处治率100%;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隧道)改造基本完成。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高速公路重点路段、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数据接入率达到90%。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不断增强,突发事件交通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绿色交通深入推进。全面贯彻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建养环节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先进适用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全面推广,公路发展与环境更加协调。生态示范公路建设得到有效推广,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显著进展。运输结构性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能耗水平和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交通排放、噪声污染得到明显缓解。
行业治理现代规范。公路交通投融资、建设、养护、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规范更加完善,综合执法、法治监督体系更加完备;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成熟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行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队伍更加精良专业。
到203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网络趋于完善,运输服务质量效率全面提升,先进科学技术深度赋能公路交通发展,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和行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人民满意度大幅提升,交通强省公路篇章迈出坚实步伐,支撑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二、重点任务
(一)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
加密滇中全面成网。重点加快滇中城市群高速公路环线建设,推动滇中对外繁忙高速公路通道扩容改造,完善滇中高速公路放射线,强化滇中相邻县(市、区)之间顺畅连接,形成快速、便捷的区域高速公路网,有效保障要素高效顺畅流动,进一步提升滇中城市群的引擎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沿边全线贯通。以贯通沿边高速公路为重点,补齐干线、增加支线,提升双向开放能力,推动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巩固国防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增强滇西循环能力。完善大滇西旅游环线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实现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大环线和小环线全面成网,夯实旅游环线区域交通发展基础,推进大滇西区域一体化发展。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全省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实现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与周边省(区、市)快速畅通、重点相邻县(市、区)直达联通,推进高速公路与重要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的无缝接驳。
(二)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
推进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着力提升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基本消除断头路、瓶颈路等外路和无铺装路面。以沿边国道G219云南境内剩余路段为重点,全面推进普通国道待贯通路段建设。加快普通省道断头路、瓶颈路段贯通升级,提升公路网络化水平。
提升普通国省道服务品质。推进超期服役路及超负荷服役路等路段的路面改造,提高普通国省道安全水平、抗灾能力和行车舒适性。推动城镇化地区公路优化提升,推进城镇过境段、出入口路段改造,优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完善普通国省道路网服务功能。持续完善脱贫地区普通国省道网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先行。建设改造一批服务口岸的口岸公路和界河桥梁,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不断优化和改善路网结构,实现与高速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的高效衔接,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
推进重要县乡道升级改造。实施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公路,实现乡镇与县城、邻近国省干线之间便捷连通与快速集散。推进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交通条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构建普惠公平的农村公路基础网络,重点加快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鼓励具备条件地区实施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公路穿村路段,灵活选用技术标准,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
改善乡村交通环境。建设一批美丽农村公路,完善农村公路沿线设施,根据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交通驿站、停车休息观景点、公共停车场等,加强路域环境提升,营造安全宜人的乡村交通出行环境,更好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四)公路枢纽站场完善工程
积极推动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强化公路与铁路、机场、城市公交的衔接转换,鼓励设施设备共享,强化无障碍设施配套,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建设。结合城市功能区划调整、城市新区建设等新要求,推进州市普通公路客运站建设;对建成时间较长、设施设备陈旧、与城市交通干扰严重的县级老旧客运站进行改造,实现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城建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结合农村客运发展,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具有农村客运始发班线的乡镇客运站建设,推进城市近郊地区客运站点公交化改造。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鼓励建设集客运、物流、商贸、邮政快递、供销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站。
(五)管理养护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公路养护效能
加强公路养护巡查和经常性检查。严格落实公路检查制度,加强公路养护巡查和经常性检查。实现国省道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全覆盖,干线公路养护智能化巡查覆盖率达到90%,及时对新发现问题进行上报和处置。开展跨江跨峡谷等长大桥结构健康监测。
大力推进预防养护实施。增加预防性养护投入,重点加强对现有优良路段的日常养护,提高预防性养护平均实施里程比重。开展公路承灾体普查工作,制定对应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预防、处置方案。构建长大桥梁隧道营运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提升修复养护工程效益。加强修复养护工程方案的专业化设计,充分考虑公路病害的特点,结合自然条件、交通量、养护维修历史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确定养护对策。在路面改造的同时,继续实施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灾害防治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同步提升服务区等沿线服务设施的基础状况,改善公路路域环境。加强对养护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确保养护工程实施效果。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昆明市、临沧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昌宁县、鹤庆县、香格里拉市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大养护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行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农村公路路网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成效与地方政府考核相结合的机制,保障农村公路养护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2.构建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加强监测评价。完善公路技术状况监测制度,健全监测工作机制,制定路网技术状况监测计划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加强公路技术状况监测评价。
推进养护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出台省级公路养护决策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完善养护管理科学决策工作制度。明确养护需求,构建“十四五”养护工程项目库。全面推广路况快速检测、分析、决策支持成套技术,促进路面、桥梁、隧道等养护管理系统的普及与集成应用,为养护科学化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养护管理和养护绩效评价。明确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以路况检测、养护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绩效评估为抓手,完善养护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制定考核计划,切实加强对各养护单位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和检查。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成效与地方政府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3.提高养护科学专业化技术水平
强化公路养护“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根据公路养护的实际需求,继续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四新”技术,逐步提高科技成果对公路发展的贡献率。增强“四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四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形成“科研端”和“养护端”互相依托、互为平台的发展模式。
提升公路养护管理信息智能化水平。加快公路养护数字化建设,推动以云化、智能化、一体化新技术重构公路信息化体系,促进行业数字化升级与云控化应用。积极探索公路养护智能化管理,建设智慧化养护站所、桥隧管理所、智能化基础设施监测网。开展公路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机理与评估技术研究,强化全省公路基础设施智能联网检测与预警,实现养护管理的可视化、实时化、可溯化、计量化、精细化。广泛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动态智能的关键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运维管控系统。
4.构建长效稳定的保障体系
深化推动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强化养护市场准入管理,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公开透明、开放有序的公路养护市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良性市场培育机制。
强化跨区域养护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建立与周边省份跨省桥梁、隧道以及省际通道的养护管理协商工作机制。
(六)运输服务提质促优工程
1.完善客运服务体系
完善多层次客运服务网络。发挥道路客运在城际旅客运输中的补充作用,有序发展城际快速客运;进一步优化道路班线客运结构,积极开展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工作,鼓励探索长途客运班线节点运输模式。推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向城市周边的县城、乡镇以及客流集散点延伸。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发展。依托“互联网+”,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定制客运等个性化出行服务;发展多样化农村客运服务,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推行“农村客运+乡村旅游”、电话预约等个性化农村客运模式。大力发展共享交通,鼓励客运服务新业态发展。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积极推广“出行即服务”理念,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完善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以“空巴通”等多式联程服务产品为重点,加强不同运输方式运力、班次对接,高效粘合旅客出行链,切实提升出行效率,努力实现旅客出行“一站购票、无缝衔接、一票出行”。
2.完善公路物流体系
持续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信息交互共享,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推广应用货运电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模式;推动联运装备改造升级,推进运载工具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加快推进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的推广应用。
加快道路货运行业转型升级。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道路货运企业,推动货运经营整合升级、提质增效,促进道路货运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互联网+”高效物流等业态创新。推动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等新模式。加快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鼓励发展先进集约化组织配送模式。
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构建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促进农村客运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推进快递进村,巩固行政村通邮成果,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交通运输企业、邮政快递企业与生产、商超、电商、供销等开展跨行业联营合作。
3.提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水平
积极配合交通运输部推进中缅关于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的商签工作。继续落实《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运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国际道路运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汽车运输协定》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早期收获”谅解备忘录,推动云南省国际道路运输不断向东南亚各国延伸,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贸、人员的往来。强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国际陆港、口岸等协调发展,深化口岸物流联检联动机制,增强与海关、商务、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对接,提升通关效率和国际化服务效能。
(七)行业发展支撑保障工程
1.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提升基础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加大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投入力度,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推进危旧桥梁和隧道的隐患排查和病害整治,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车型标准化,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改造工作,提升运输装备安全性能和保障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治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明确行业内部安全管理职责。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出台或修订一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理清责任边界,形成监管合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依法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研判,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重特大事故防范,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强化对灾害高风险区域的覆盖能力。推动建立路网应急力量互相支援机制,建立和完善与气象、地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机制,提前部署预警预防工作。科学开展公路应急演练。加强路网监测设施建设,实现对重点路段的实时监测全覆盖,强化交通运行监测与预警功能。构建覆盖长大桥隧、高边坡及支挡结构等重点构造物的结构安全监测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2.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促进公路与环境和谐发展。公路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养护全生命周期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最美交通”。挖掘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创新“路景融合”建设模式,持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绿色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美丽舒适、绿色生态、安全畅通的美丽公路。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新业态,服务全域旅游发展。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守生态红线,加强廊道、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等措施控制工程用地。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和涉及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广先进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应用,提升运输装备节能环保水平。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统计监测体系,统筹油、路、车治理。推进车辆装备、服务区、枢纽场站污染防治。加强公路噪声治理,对声屏障进行隔声效果调查,结合道路养护对超标路段进行降噪处理维护或重建;控制穿越或邻近水源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敏感区段的路(桥)面径流污染。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3.布局发力智能交通建设
夯实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强化长寿命绿色材料、服役状态快速感知识别、交通运输组织安全与应急保障、生态友好型绿色交通建造技术、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强化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推进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建设,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进行业青年科技骨干团队建设。
推进智慧公路建设。推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同步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高标准建设大滇西旅游交通环线、昆大丽高速、昆磨高速、昆明机场高速数字化美丽公路,全力推进场站枢纽、服务区、停车场等智慧化建设,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打造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交通行业云,推动数据上云、业务上云、监督上云、服务上云。构建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传感网,探索路侧智能基站系统应用,建设公路设施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构建基于北斗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一体化管理系统。开展基于5G的车联网示范,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打造数字化运输服务体系。升级传统运输服务,以提高电子客票使用率为切入点,打造跨运输方式、跨区域全程电子化客运服务体系,实现出行“三个一”(一号通服、一机畅行、一站服务)服务,提升交通“四个无”(无感通行、无缝接驳、无票通乘、无现支付)体验。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进货运单证电子化,推动电子运单跨部门、跨方式、跨区域共享互认,实现货运物流的全链条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推行“一单制”等联运服务,促进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加强行业智慧管理,构建运输管理平台,深化政务服务、监管执法、信用评价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水平。
4.提升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
深化交通运输法治部门建设。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公路领域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健全地方性标准体系。
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切实提升执法能力,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执法联动长效机制。深化公路养护管理改革,完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制度,理顺养护管理责任,完善工作协作机制。推进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建立收费公路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服务,保障系统有序稳定运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公路运输市场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营造与交通强省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环境。发展壮大各类人才队伍,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等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创新交通运输人才交流机制,完善行业人才交流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校企联合育人。强化管理干部队伍、技术技能人才、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
加强交通软实力建设。推进滇缅公路等优秀交通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加大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自驾旅游线等重大项目的对外宣传,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交通文明教育,提升公众文明意识,营造全社会文明交通环境。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