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
城市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客观载体而存在,并提供给人标识自身社会的坐标。因此,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既要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肯定和发扬具有某种地域意义的形式;也要积极融入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动态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全球的文化同质浪潮,科技成果共享下掩盖着人与传统地域空间分离的趋势。因此,地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倚重和倡导,并吸收一些对自由有益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理论、经验和审美规律,使其融人到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正如彭一刚先生说的,“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中国文化可以补偿西方的不足,即克服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但同样也需要西方的补偿,即增强它的科学性”(1996年)。当新的凯旋门——德方斯巨门出现在巴黎轴线的西端与凯旋门遥相呼应时,新型的现代化的办公生活区彻底地融入到了巴黎古老的传统轴线中,它凝聚的力与美的精髓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保持地域文化的动态发展和兼容并蓄是体现地域特征城市设计的基本态度。
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城市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既是城市空间特征形成的必要基础和手段,也可以对其起推动或约束的作用;同时,城市设计的空间规划对经济发展也起着反作用。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把成功的城市设计归因于“由发展规划和前后一贯的补充导则提供清晰的框架;对地方文脉的敏锐响应;根据经济和市场条件判断可行的内容;开发设计和规划管理者具有充满想象力的、适当的设计方法”。
建筑界闻名遐迩的大师L.康在费城市中心北三角区的规划设计中,利用改造交通重塑了了城市空间。L.康根据地段的需要组织街道和铁路,在广场部分伸人地下,在河道地带上至桥梁,以此整顿交通秩序,把妨碍发展的铁路变成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通过不同的结构和轴线来组织校园空间,如在约旦的雅穆克大学,十字形的轴线形成了校园的主要骨架,一条是布置了剧场、会议中心、清真寺和旅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轴(Social Spine),另一条是布置了大学四个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学术轴”(Academicspine),轴线的交叉点上是圆形的行政管理、图书馆和电脑中心等。
好的城市设计府在积极回府自然、文化和生活的过程中,将现代技术融入到设计过程和成果中;现代科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应作为有益的文明成果被吸收到城市空间设计中,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
印第安箴言“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引入了他们的生活”。开展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维护和对当地人的尊重。亦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简单的主题表达了丰富深刻的内涵,这里面包括了“什么让生活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的可能在哪”和“怎样实现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这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追求,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等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再生的保护、规划和调研的过程中,比较出人意料的县,昂扶坟畢没有完善的设施,但是有50%以上的人认为生活在这里很方便,70%以上的人愿意搬迁回来。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原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对其改造更新、内部疏解,正是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再生,逐步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的成功实践,成为顺应城市肌理,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实例。
“新四合院”,20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条438m长的菊儿胡同里;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重新修建的新四合院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其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所包含的邻里之情。
对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的本性,早期的城市设计原则主要是关注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设计的内涵一直在变化,“但是对于整体和谐之美的追求,对空间形式秩序的探索却从未改变”。现代城市设计依然遵循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更因为设计师的个性思维而为设计创作带来更大的空间。
R·特兰西克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以及强调明暗原则等。在达姆施达特(Darmstadt) -个别墅区的设计中,城市行政部门指导的方案是从功能出发,简单并且粗糙,完全摒弃了对城市美的追求。而F.皮策(F. Puetzer)考虑别墅区不会有过分集中的交通,因此内部路网采用曲线,保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并结合地形安排公共广场,广场的设计充分发挥艺术性,设计了类似圆形剧场的空间。别墅的排列沿着地形依次展开,并安排在各自地块的前边以对空间形成更好的围合。教堂和其他公共建筑紧密联系,通往教堂的道路略为放宽,形成很好的空间感觉,既满足仪式感又满足活动的需要。
文章出自市政设计www.ztcjjt.com,转载请注明。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