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和载体
我国的城市发展史表明,不同的地缘景观、人文传统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逐步发展成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积淀,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大多经由旧城区拓展而成。其中的历史街区往往保存了相对集中、完整和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历史遗存,反映出城市结构、历史格局和城市肌理,展示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地域文化风貌以及历史记忆和发展脉络’。因此,大多数中心区能够体现城市早期具有的特色,如狭窄的、带有浓厚本地生活气息的街道,密集的、带有本土建筑风格的住宅,体现传统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等。
规划设计历史城市中心区,需要深刻理解该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演变过程,把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并以城市整体的视角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中心区环境品质,保障城市生活的高效运行。此外,规划设计历史城市中心区还应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坚持专业标准,结合风土民情和社会精神塑造人性化、公平和共享的社会性空间,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和区域特征,量体裁衣,设计标准和‘目标要充分做好经济可行性论证。公共活动强度高、建筑密度大以及内外交通格局发生变化
作为能够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城市中心区要容纳大量本地人口的就业、就餐、娱乐、休闲和居住等活动,也要容纳大量外来人口的旅游、观光和商务等活动。由于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开发,建筑密度大,高层化趋势日趋明显,市中心区交通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对内、对外交通格局发生变化,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心区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由于交通拥挤而浪费的时间,降低空气污染,最终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也是紧凑城市的研究内涵之一。中心区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组织,平等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商业区、娱乐区和交通枢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开车以外的零污染交通选择途径,是维持紧凑、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基础。
北京的西单商业区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商业区之一。西单商业区现在已成为日益繁荣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南起宣武门,北至灵境胡同,覆盖西单十字路口,南北长1600m,东西宽500m,占地约80h㎡。1983年开始进行改造,通过逐步引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不断增加商业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了西单购物中心、君太百货、西单赛特、中友大厦、中友百货和香港百骏明光百货等多家大型综合商场,新建了北京图书大厦、西单文化广场和明珠市场等各种特色商业场所,加上广州大厦、华威大厦、华南大厦、高登大厦、民族大世界、西单国际大厦、中银大厦、太运大厦、国际电力大厦和山水宾馆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建筑与原有的民航大厦、北京电报大楼、民族文化宫等大型建筑构成了商业区现代化的建筑群,扩展了西单商业区的商业规模,提升了西单商业区的整体商业氛围。
针对西单商业区停车难的现状,西单商业中心在改造过程中实现了地下停车场区域的整合,同时将扩大了的西单文化广场地下空间与地铁西单站进行整合开发,建设了近2000㎡的西单文化地下博物馆,并恢复了西单牌楼,优化了西单商业区的购物环境,集休闲、聚客、展示、宣传、购物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随着大规模的建设改造和商业布局的调整完成,西单商业区已由传统的商业、餐饮业转变为以商业为主,餐饮、娱乐、健身、文化、旅游、金融、酒店、电信和房地产等多业并举的泛商业业态结构。不过,目前的西单商业中心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在交通方面。
香港总面积约1104k㎡,已发展的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2009年年底香港人口临时数字为702.64万,人口密度为6420人/k㎡,香港成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高达21000人/kmz。
香港拥有高度发展及成熟的交通网路,公共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路、巴士(公共汽车)、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计程车)及渡轮等。其中,铁路是香港最主要的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12万人次;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94万人次。除此以外,香港政府为方便半山区居民往来中环商业区,舒缓半山区狭窄道路的繁忙情况,修建了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整个系统全长800m,垂直差距为135m,由有盖行人道、天桥、20条可转换上下行方向的单向自动扶手电梯和3条自动行人道组成,成为全球最长的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依靠这个庞大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持,香港产生了世界上最经济的能耗,这都是提高城市中心区密度并改善交通的好处。
文章出自市政设计www.ztcjjt.com,转载请注明。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