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
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主要指居住区中的外部空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交通空间
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看,交通空间包括道路空间和停车空间。居住区道路与居民出行、邻里交往、休息散步和游戏休闲等密切相关,是居住区交往空问的主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级、小区级道路应主要考虑满足车行交通需求,设计应简洁顺畅。但由于是处在居民集中的居住区内,为适应小汽车迅速增加的趋势,二者宜通过设置中间岛、凸起和阻塞带等方式来降低车行速度和噪声,特别是小区级道路还应通过线形设计来降低车速并限制小区外车流的穿过,保障居民生活安全。组团级道路为小区中的半公共空间,应以考虑步行为主,通行组团内部分车辆,尺度应宜人,保障组团内静谧的居住空间,提升组团的归属感。宅间小路则应禁止车辆通行,以步行为主导进行线形、铺装设计,营造浓厚的生活气息。小区内步行道应以使用者的舒适为出发点,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宜曲不宜直,宜窄不宜宽,充分创造居住区的休闲气氛。
居住区停车方式主要有地上停车、地下停车和架空层停车。居住区内的停车空间应力求对居民具有最小视线干扰和噪声干扰。地上停车场地和地下车库的入口应尽量布置在住宅建筑的山墙处,并注意对视线和噪声的影响,若不得不在正立面处设置停车位,应采用结合绿化、对地面进行下沉处理等方式把视线、噪声干扰降到最低。
2)绿地空间
居住区级、小区级中心绿地是居民日常活动、休闲交往的重要空间,是居住区中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有时还可举办集体活动,直接关系居民生活方式和环境品质。设计中多将其设置在入口处或中心处,便于全体居民到达。组团绿地也是一种集中绿地,面积较小,服务于组团内居民,满足居民日常邻里交往,是小区主要的景观节点,有半公共的性质,多设置于组团中心处,限制本组团外居民的进入,提升组团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宅间绿地则属于居住区中半私密性的绿地空间,仅供临近少数住宅内居民使用,尺度应宜人,景观构成宜丰富,视线不宜太通畅。道路绿化则应注重连续性和局部变化,小区道路还可用绿化遮挡视线的方法来降低车速。总的来说,居住区绿地空间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
(1)强调共享和均衡,以每套住宅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为目的。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对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绿地空间,应加强其领域性,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识、交流的场所,营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居住区绿地设计应力求“点、线、面”结合,在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上,通过道路或步行绿化带将小区内各点状绿地、面状绿地组成网络,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既方便居民使用,又能起到很好的降噪、降尘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3)平面造景和立体绿化相结合,要有合理的搭配和种植密度,在树木配置上要兼顾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以及树木与花卉、草坪和地被的搭配。对植物花卉在不同季节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加以利用,做到保持绿地空间季节的连续性和要素的丰富性。
(4)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应注重居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居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设计中予以体现。居住区内绿地在提供视觉景观的同时应体现小区的文化特色和品味,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居住区生态中的深层次作用。绿地中的硬质铺地设计应在满足使用的同时追求视觉形象与文化符号的陈列,体现一定的思想主题。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以适应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
(5)注意提供足够的休闲小品设施和方便设施,即符合人体尺度的亭台廊榭、座椅、垃圾桶、花坛、灯具和雕塑等。将其点缀在居住区绿地内,以新颖活泼的形态丰富居住区绿地,能让人充分地放松和欣赏周围的美景,创造舒适、富有现代感的居住区环境(见图11-23)。若与各类活动场地结合布置,则可激发居民自发性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领域感与亲切感,促进邻里交往和邻里关系的和谐。
3)边界
边界指不同性质的两种空间交接的区域,有过渡的性质,如居住区边界、房前屋后和单元人口等,是公共和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回家经过边界时人们感到心理安全,外出经过边界时,又感到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边界是人们乐于驻足活动的地方e。设计中应体现其整体陛与可识别性,可将特征相似的建筑物或绿化连续布置。同时,应分析各级边界的作用和特征,体现其特色和识别性,区别设计。
文章出自市政设计www.ztcjjt.com,转载请注明。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