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贵阳贵安发布“两城一带”融合发展规划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据贵安开投官微消息,贵阳市贵安新区发布“两城一带”融合发展规划。
据了解,为贯彻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推进贵阳贵安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区域产业格局优化、功能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规划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现有科教相关产业发展优势出发,推动“两城一带”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为实现“两城”科教资源融入和促进贵阳贵安产业发展、贵阳向东、贵安向西双向互动融合的城市发展策略、东西双向协同融合、南北两城联动共享,规划范围选取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金华、马场、湖潮、石板、党武、燕楼、麦坪、久安、金竹等贵阳贵安结合部融合发展重点的区域,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
>>城市机遇背景
新机遇
把握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国发2号文政策。探索融合片区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用途管制规则;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主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支持贵安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推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支持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全球科技创新变革加速,各国战略意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国家《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也指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省市层面上,为打造强省会,推进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支持创新要素聚集。贵阳贵安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区域,是贵阳贵安实现创新发展引领,高质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区。
创建支撑产业发展新空间,当好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桥头堡”。2021年11月,胡忠雄书记到融合片区调研提出要强产业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切实把贵阳贵安融合发展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空间支撑起来,当好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桥头堡”。
省市层面
贵阳市形成“一心三核多组团,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间新格局,贵安清镇作为三核之一,以创新为引领的跨越发展新高地,重点发展数据中心、软件服务、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
根据强省会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贵阳贵安从生态城市、产业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在产业城市中,融合片区位于“西部、南部产业聚集区”与“贵安新区产业聚集区”的重点衔接区域,是未来五年贵阳贵安产业发展、用地拓展、空间优化的重中之重。
“两城一带”区域涵盖观山湖现代产业制造园、大数据科创城、贵安综保区、高端装备制造园等产业区及阿哈湖、天河潭、红枫湖等自然生态斑块,环城快铁的建设将带动区域产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流动,加快实现贵阳贵安融合发展。
>>现状基础研究
产业现状
现状工业类型主要包含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65.79亿元。石板商贸物流园与清镇物流城发展较好,2020年总产值约250亿元。贵阳贵安在建及投入运行数据中心共17个,规划区域内聚集了中国电信(3.750, -0.03, -0.79%)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中国移动(64.430, -1.07, -1.63%)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数字产业集聚成势。
人才现状
目前清镇职教城已入驻院校19所,其中16所已办学招生,2所在建,1所已清退,入驻师生约14万人,2020年毕业生约4.2万人。近期预计新入驻3所学校,待学校全部办学招生,在校生约20万人,每年毕业生预计达到6.5万人。
目前花溪大学城已入驻院校10所,均已办学招生,入驻师生约16万人,2020年毕业生约3.2万人。根据省政府政策及“一校一址”要求,各院校扩招后规模在校生约22万人,每年毕业生预计达到4.8万人。
通过数据分析“两城”在省内、市内及融合片区就近就业率,发现大学城毕业生近5年就业率稳定在90%上下,省内及市内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就近就业率均不足3%。职教城毕业生近5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省内就业率在60%-70%,市内就业率在10%左右,就近就业率均不足5%。
科研现状
大学城科研平台已成规模,创新团队数量可观,科研投入强度近年增速明显。但是核心科技人员规模不足,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2020 年,区域内高校累计形成科技成果 1167 项,其中技术成果转让 8 项、使用权许 可 3 项、作价入股为 0 项、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1156项。
成果转化率 13%、产业化率 3.1%、许可率 0.30%、转让率 0.69%。
土地现状
根据“三调”,农用地约7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88平方公里,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37平方公里;其他土地83平方公里。
现状建设用地206平方公里(基数转换后数据),国土开发强度约18%,开发潜力大,但现状人均建设用地达到230㎡/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现状建设处于初期阶段,用地结构不合理,交通设施用地比例较高,城市拓展与交通建设不匹配。现状工业用地约24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低效。
交通现状
规划区内汇集3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路、7条主干道,骨架道路基本建成,但版块之间衔接不足,形成贵安—观山湖、贵安—石板、贵安—花溪3处交通瓶颈。
现状功能区之间公共交通以常规公交联系为主,且各组团之间公交线网覆盖不足,致使公交线网服务水平大幅降低。贵阳市环城快铁刚建成通车,轨道S1线一期尚未建成,贵阳贵安重点区域与各片区之间缺乏大中运量公交联系。
现状小结
通过对融合片区产业、人才、科研、用地、交通五个方面现状分析,总结出:产业上发展初具规模、数字产业集聚成势,但学产匹配度不高,要素流动性不足;人才上专业人才供给充足,但人才流失严重,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科创平台初成体系,但核心科技人才规模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国土开发强度低,用地潜力大,但产业用地布局零碎,产业基础较弱;骨架路网基本建成,但版块衔接不足、缺乏大中运量公交。
>>规划目标愿景
规划愿景
构建“企业 → 产业 → 产业链 → 产业集群 → 产业生态”发展模式。曾经产业主要是工业制造占主导阶段,融合片区产业为独立的小工业园,现在科创升级制造业正在转型,融合片区产业也进入制造转型升级的阶段,但是传统制造业用地低效、产业驱动结构性短板、科技创新能级不足给转型升级带来桎梏。未来融合片区可巧借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科研创新平台,吸引高端创新人才,迈向科技创新新城阶段。
总体目标
迈向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新阶段,将“两城一带”区域打造成为:数字引领、产城融合、人才集聚、绿色生态的科研创新高地,形成科技创新新引擎、产学协同示范区、生态高效宜居城。
四大规划战略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从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四个方面,促进区域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
>>生态立市战略
锚固“一心四片、五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心:阿哈湖生态核心,融合生态保育、康养旅游、休闲观光等多种生态功能的生态绿心。
四片:红枫湖-高峰山生态区域、云归山-百花山生态区域、阿哈湖生态区域、塔帽山-斗篷山-松柏山水库生态区域,强化区域生态保育功能,发挥区域生态基底作用。
五带:沿自然水体、山体、铁路和城市道路形成的生态廊道,是构建城市与生态融合的重要通道。
多点:月亮湖公园等多个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强化生态游憩功能,发挥生态斑块作用。
生态空间分级分类 健全管制规则
全域生态控制面积共584.08平方公里,占比为56%。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为3级管控分区。
一级管控区面积135.83平方公里,占比约23%,其中,生态保护红线120.79平方公里;
二级管控区面积248.98平方公里,占比约43%;
三级管控区面积199.27平方公里,占比约34%。
通过制定“正负面清单+指标控制”等方式,对生态空间实施用途管制,控制开发建设和用途转换。
加强水安全保护利用
污水收集处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规划范围内污水量测算约78万吨/日,规划布局污水处理厂18座(其中新建4座),设计处理规模82.4万吨/日,实现区域内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提升至准Ⅳ类水。
尾水收集:已建马场至湖潮至南明河的贵安尾水通道,规划沿红枫湖、百花湖新建环湖综合管廊,收集沿线朱家河、马场、高峰、金华等10座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至百花湖下游,减轻污水尾水对红枫湖及百花湖的污染,排放标准为准Ⅳ类水,计划远期建设完成。新增金竹环阿哈湖南部截污管廊、大凹尾水通道,尾水采取跨流域排放模式,分别排放至市西河及南明河,减轻污水尾水对阿哈湖的污染,排放标准为准Ⅳ类水,计划近期建设完成。
初期雨水污染防治规划区域内地块开发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于入湖口处设置湿地(湿地公园)6处,净化初期雨水,增强水体保护,减少面源污染。
工业强市战略
形成“1个核心+2个科教中心+7大产业 +3大集群”产业体系,构建“龙头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格局。
打造“5+2”产业布局
工业制造业: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布局,符合贵阳贵安开发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定位。
现代服务业:按照全市物流布局,清镇物流园与贵安新区湖潮铁路货运枢纽是连接城市内外的重要一级物流节点,石板商贸物流为二级物流节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大学城及科创城。
产业发展目标:预计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现代服务业总营业收入1500亿元。
数字活市战略
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两种路径实现。
路径1:加快数字产业化、价值化发展
规划一城四中心,激活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活力
大数据科创城:区域数据综合中心,数据传输、应用、运算、转化等功能平台;互联网头部企业数据中心:包括华为、苹果等互联网企业数据平台;大型央企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数据平台;国家部委数据中心:指公安部等部门数据平台;金融数据中心,包括人民银行、建设银行(5.960, -0.04, -0.67%)等数据平台。
路径2: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确定产业数字化发展目标,每年推动20 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每年打造3 个省级以上智能车间;每年创建5户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至2025 年,规上企业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
>>人才兴市战略
区域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为实现区域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初步测算至2025年:区域内规上(限上)企业从业人员需求总量为15.2万人(在现状基础上按照全员劳动平均生产率年提高7-8%左右),其中:规上工业从业人员中,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为6.3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比例40%。
根据规划,至2025年贵州花溪大学城、贵州(清镇)职教城在校师生总数约42万人,当年毕业学生人数约10万人,预计为“两城一带”区域培养1.3万名产业人才,占当年毕业生13%。
发挥双城高校资源优势,强化本地产学研联动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重点企业+标准实训+职业教育、【联合培养】龙头企业+联合培养+高等教育、【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成果转化】学术专家+技术入股+科技转化、【数字升级】技术研究+产品引进+产品开发等五种机制促进产学研联动。并规划3大创新基地职教城实训中心、科创城创新公园、金牛湖众创中心,实现区域人才、科研联动。
>>空间要素保障
空间结构
区域形成“两城一带七区”空间结构
两城: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
一核:基于贵安科创城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科技企业等要素的高度集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核心。
七区:七个功能区‘’包括清镇-金华、贵安北部新城、马场科技新城、石板、花溪大学城五大产城综合功能区,以及久石麦文旅综合功能区和高峰旅游配套功能区。
优化“三线”
规划建设用地约370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32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75平方公里;居住用地64平方公里;公共服务设施39平方公里;交通及市政设施约66平方公里。
阿哈湖退出饮用水源保护区后,可释放建设用地约22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商住项目开发,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交通体系
融合城市空间规划发展需求,加强交通对产业服务,顺应山地城市特点,在融合片区打造“十横十纵”骨架路网,支撑贵阳贵安融合发展。
市政设施
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接纳水平。
给水:规划区域水厂共布局9座,规划新建4座水厂,扩建1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合计136万吨/日,可向区域供水111万吨/日。
排水:规划污水厂共18座,规划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扩建9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合计82.4万吨/日。
变电站:布局500KV变电站4座,总容量9750MVA,220KV变电站16座,总容量9840MVA。
环卫:提升改造现状湖潮、马场垃圾转运站,新建清镇、观山湖垃圾分拣转运站。贵安及北部生活垃圾清镇部分由清镇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处理;金华部分由水井凹生活垃圾处置中心处理;其余部分垃圾由燕楼固废循环产业园处理。终端设施近期焚烧规模合计4900吨/日,远期焚烧规模合计5400吨/日。
综合防灾
防洪防涝:建立“防洪水库+河道堤防+分洪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 ,南明河、红枫湖等主要河流按200年一遇设置防护标准、车田河、小车河、马场河、麻线河、羊昌河、思丫河、东门河按一百年一遇设置防护标准。
综合防灾:对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十四五”期间新增隐患点实行全覆盖,完成规划范围内17处隐患点的治理工程。
城市消防:规划消防站34所,新建消防设施29所,实现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全覆盖。
消除重大危险源隐患:严格控制中贵天然气管线、中缅天然气管线、西南成品油管线等危险源管控界线。
完善综合防疫体系:建设清镇方舱医院、贵安新区疾控中心、贵安新区紧急救援中心,构建以”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应急医疗救治+医疗物资储备”为主的防疫体系。
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近期行动计划
结合“两城一带区域”重点项目及实际需求,近期拟打造3大创新基地、打通15条重要交通通道、提升32处重大基础设施。(文中图片来自贵安开投官微)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