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地籍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外业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工作
界址点测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准备、野外踏勘、资料整理和误差表准备。
1、界址点位的资料准备
在土地权属调查时所填写的地籍调查表中详细的说明了界址点实地位置的情况,并丈量了大量的界址边长,草编了宗地号,详细绘有宗地草图。这些资料都是进行界址点测量所必须的。
2、界址点位置野外踏勘
踏勘时应有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引导,实地查找界址点位置,了解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并在工作图件上(最好是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图件)用红笔清晰的标记出界址点的位置和权属主的用地范围。如无参考图件,则要详细画好踏勘草图。对于面积较小的宗地,最好能在一张纸上连续画上若干个相邻宗地的用地情况,并充分注意界址点的共用情况,对于面积较大的宗地,要认真的注记好四邻关系和共用界址点情况。在画好的草图上标记权属主的姓名和草编宗地号。在未定界限附近则可选择若干固定的地物点或埋设参考标志。测定时按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测定这些点的坐标位置,待权属界限测定后,可据此补测确认后的界址点坐标。这些辅助点也要在草图上标注。
3、踏勘后的资料整理
主要指的是草编界址点号和制作界址点观测及面积计算草图。进行地籍调查时,一般不知道各地籍调查区内的界址点数量,只知道每宗地有多少界址点,其编号只标记本宗地的界址点。因此,在地籍调查区内统一编制野外界址点观测草图,并统一编上草编界址点号,在草图上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的实量边长及草编宗地号或权属主姓名,主要目的是为外业观测记簿和内业计算带来方便。
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
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应有专用的界址点观测手簿。记簿时,界址点的观测序号直接用观测草图上的草编界址点号。观测用的仪器设备有光学经纬仪、钢尺、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型电子测速仪和GPS接收机等。这些仪器设备都应该进行严格的检验。
测角时,仪器应尽可能的照准界址点的实际位置,方可读数。角度观测—测回,距离至少读数两次。当使用钢尺量距时,其量距长度不能超过一个尺段,钢尺必须检定并对丈量结果进行尺长改正。
使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测距,不仅可以免去量距的工作,还可以隔站观测,免受距离长短的限制。用这种方法测距时,由于目标是一个有体积的单棱镜,因此会产生目标偏心的问题。偏心有两种情况:其一为横向偏心。如下左图,P点为界址点的位置,P1为棱镜中心的位置,A为测站点,要使AP=AP1,则在放置棱镜时必须使P、P1两点在以A为圆心的圆弧上。在实际作业时达到这个要求并不难;其二为纵向偏心。如上右图所示,P、P1、A的含义同前,此时就要求在棱镜放置好之后,能读出PP1,用实际测出的距离加上或减去PP1,以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界址点P的位置是墙角。
三、野外观测成果的内业整理
界址点的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的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并反算出相邻界址边长填入界址点误差表中,计算出每条边长的∆1。如∆1的值超出限差,应按照坐标计算、野外勘丈、野外观测的顺序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当一个宗地的所有边长都在限差范围内才可以计算面积。
当一个地籍调查区内所有的界址点坐标(包括图解的界址点坐标)都经过检查合格后,按界址点的编号方法进行编号,并计算全部的宗地面积,然后把界址点坐标和面积填入标准的表格中并整理成册。
四、界址点误差的校验
界址点无差别包括界址点点位误差、界址间距误差,表1中的∆s为界址点点位误差,表2中的∆S1表示界址点坐标反算出的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S2表示检测边长与地籍调查表中实量的边长之差。∆S1和∆S2表示界址点间距误差。
表1 界址点坐标误差表
界址点号 | 测量坐标 | 检测坐标 | 比较结果 | |||
X/m | Y/m | X/m | Y/m | ∆x/cm | ∆y/cm | ∆s |
表2 界址间距误差表
界址编号 | 实量边长/m | 反算边长/m | 检测边长/m | ∆S1/Cm | ∆S2/cm | 备注 |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