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专项债申报过程中,工程咨询公司如何提高项目的通过率?
在专项债申报过程中,提高项目通过率需围绕政策合规性、项目成熟度、收益平衡机制等核心要素展开。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导向及实践经验,以下为系统性提升策略:
一、精准匹配政策导向,规避负面清单
聚焦支持领域
2025年专项债新增支持方向包括土地储备、存量商品房收购、前瞻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传统基建占比可能下降。需重点布局以下领域:
交通(高铁、停车场)、能源(新能源、电网)农林水利(高标准农田)、新基建(5G、智慧城市)社会事业(教育、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街区改造)。
避免涉足负面清单项目,如非A级景区旅游、纯商业化产业项目、已完工项目等。
动态跟踪政策调整
关注政策试点(如“自审自发”省份)、资本金领域扩展(如煤炭储备设施、新兴产业园区)及支持模式创新(如EOD模式)。
二、强化项目合规性与成熟度
完善前期手续
确保立项批复、用地预审、环评批复、“一案两书”(实施方案、财务评估、法律意见书)等核心要件齐全。取得“三证”(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证)可显著提升入库优先级。
逻辑一致性审查
避免建设内容与可研批复冲突,确保立项、初步设计与实施阶段文件一致,时间节点合理衔接(如立项批复后6个月内完成初步设计)。
项目包装策略
同类项目打包:多个乡镇卫生院或学校合并申报,统一立项代码以扩大规模效应。收益组合设计:整合直接收益(租金、服务费)与间接收益(土地增值、政府补贴),例如冷链物流项目通过冷库租赁(60%)+物流服务(20%)+政府补贴(20%)实现收益平衡。
三、优化收益平衡机制,确保偿债能力
收益测算精细化
收入需细化至具体来源(如充电桩收费、数据中心余热利用),提供行业标准或历史数据支撑,避免虚高。偿债备付率需≥1.1(部分地区要求1.3),覆盖周期需覆盖债券存续期。
创新融资模式
“专项债+市场化融资”:如西咸新区项目通过专项债(20%)+银行贷款(54%)+自有资金(25%)优化资金结构。EOD模式:生态修复项目捆绑商业开发地块,利用土地增值收益反哺生态投入,获批周期可缩短30%。
四、强化申报流程管理
跨部门协作与专班机制
联合发改、财政、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提升论证效率。例如新疆通过专班模式缩短审核周期。
动态储备库建设
建立分类储备库(如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专题库),确保项目与最新政策同步。重庆沙坪坝区通过“1+3+N”储备库机制提前谋划高质量项目,通过率显著提升。
专家预审与风险规避
提前邀请第三方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预审方案,重点核查法律合规性、财务可行性及收益测算合理性。
五、关注区域差异化策略
高风险地区限制
债务率高的区域需优先化解隐性债务,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释放新增额度。此类地区应避免申报非必要项目。
试点政策利用
争取纳入“自审自发”试点省份(如江苏、浙江),缩短审核周期。需配套强化项目筛选和监管能力。
六、典型案例参考
产业园区专项债(50亿元)
收益设计:园区租金(60%)+配套商业用地出让(40%),覆盖倍数1.5倍。政策契合: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与“十四五”规划深度绑定。
冷链物流专项债(20亿元)
收益设计:冷库租赁(60%)+物流服务(20%)+政府补贴(20%)。政策挂钩:纳入“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联合农业农村局申报。
总结:成功关键公式
合规性(领域+手续)+收益性(覆盖倍数)+时效性(窗口期)+沟通力(多级协调)=高成功率
建议地方政府建立“谋划-储备-申报-发行-建设-偿债”全周期管理体系,结合政策动态与区域特点优化策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