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城市更新专项债项目谋划方法体系
一、项目谋划基础工作
政策导向研究
紧跟国家战略(如"十四五"城市更新、"两新"政策)及地方专项规划,建立政策动态跟踪机制。重点分析城市更新九大支持领域(老旧小区、棚户区、历史街区等)及禁止类项目清单。
需求精准识别
通过居民调研(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体检报告(基础设施短板)、产业规划(低效用地转型)等多维度挖掘需求。建立"需求-项目-资金"匹配模型,优先选择民生痛点突出、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
资源禀赋评估
土地资源:梳理可开发地块(如闲置工业用地、低效商业用地)及土地增值潜力。财政能力:测算专项债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80%)、财政配套资金比例(≥20%资本金)。
二、项目策划核心方法
公益性项目设计
基础设施类: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交通等(强公益性,收益依赖间接渠道)。公共服务类:社区养老中心、便民服务站、口袋公园等(直接服务民生,收益通过运营获取)。
收益机制构建
直接收益:经营性资产租赁(停车场、商铺)、服务收费(物业费、垃圾处理费)。间接收益:土地增值分成(需与公益性挂钩)、财政补贴(纳入预算)。创新收益:碳汇交易(生态修复项目)、广告位经营权(公共空间改造)。
项目打包策略
"肥瘦搭配":将公益性项目(如道路建设)与经营性项目(如商业综合体)捆绑,提升收益覆盖能力。"区域统筹":以片区开发模式整合多个子项目,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与收益统筹。
三、合规性审查要点
立项合规
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用地规划许可证、环评批复等核心手续。涉及拆迁项目需取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收益真实性
收入预测需提供市场调研依据(如租金参考周边同类项目3年数据)。禁止将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直接纳入偿债来源。
政策红线规避
严禁包装商业地产项目(如商品房开发),商业配套面积占比需≤20%。历史街区改造需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
四、前期手续办理流程
立项阶段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需包含社会效益分析)。重点论证项目必要性(如消除安全隐患、补齐民生短板)。
专项审批
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环评报告(生态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水利部门审批)。
实施准备
完成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施工许可证办理。建立资金监管账户,确保专项债资金封闭运行。
五、资金平衡方案编制
成本核算
建设成本:建安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含征地拆迁)。运营成本:维护费、管理费、财务费用(专项债利息)。
收益测算
建立收益预测模型(如停车场日均车流量×收费标准×运营年限)。覆盖倍数要求:总收益/本息≥1.1倍,优质项目可达1.5-2倍。
敏感性分析
测试关键变量(如租金价格下降10%、客流量减少20%)对收益的影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如延长运营期、调整业态组合)。
六、申报材料准备
核心要件
一案两书:实施方案(含资金平衡方案)、财务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前置文件:立项批复、用地规划许可证、环评批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质量把控
实施方案需明确项目概况、建设内容、实施进度、资金管理等要素。财务评估需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数据需经审计确认。
七、动态优化机制
政策对接
及时申报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叠加支持。探索"专项债+REITs"衔接模式,加速资金回流。
协同推进
建立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多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引入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全流程服务(如方案策划、融资设计)。
典型案例:深圳某历史街区改造项目
谋划路径:政策匹配:纳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收益设计:修缮历史建筑获修缮补贴+文创商铺租金+文旅活动收入。手续办理:同步取得《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资金平衡:专项债融资2.3亿元,覆盖倍数1.38倍(运营期15年)。
通过系统化谋划方法,可显著提升项目合规性和落地率。建议建立"政策研究-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动态优化"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并注重培育专业化项目谋划团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