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项目谋划的基本逻辑
项目谋划要遵守客观规律,符合基本逻辑,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谋划有力,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围绕需求目标谋划项目。谋划项目要立足市场需求和民生需要,这是项目谋划的“核心逻辑”。通俗地讲,就是“要啥干啥”。没有有效需求的项目,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项目投产之日即是停产之时。必须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变化规律,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寻找市场增长点和空白点,谋划市场有需求、民生有需要的产业项目。对于竞争性产业,项目谋划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制造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投资财务回报;最高境界则是制造需求,创造市场,获得超额投资财务回报。如苹果公司不仅创造了iPhone,引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更是创造了平台经济新业态,获得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政府职责在于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机制,引企引商引智。对于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发展模式,降低进入门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有效盘活固定资产。当前,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认真谋划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民生需求项目,从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托优势资源谋划项目。谋划项目要有资源支撑,这是项目谋划的“底层逻辑”。通俗地讲,就是“有啥干啥”。资源包括矿石油气、能源、淡水、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还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项目就是整合各类资源作为投入物,通过生产劳动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途径。黑龙江大庆市因石油资源而兴,陕西榆林市因煤炭资源而旺,四川攀枝花市因矿石资源而立,甘肃酒泉因风电资源而被誉为“风电三峡”,都是立足当地丰富的优势资源而发展壮大。但是,“靠山吃山山有空”“靠水吃水水会竭”,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全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包括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四大类,其中有69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当前,传统产业产能全面过剩,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需要挖掘新赛道、寻找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实现错位发展。
——聚焦短板弱项谋划项目。通俗地讲,就是“缺啥干啥”。依据“木桶原理”,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只需要少量投入,补齐这块短板,就能事半功倍,显著提升木桶的容量。短板弱项既是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提升的潜力空间、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客观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不足,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的薄弱环节,关注能源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需求,谋划提出“填平补齐”项目,从而增强产业链安全韧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项目谋划人员要系统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协调、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规划,围绕基础科研布局、科技能力提升、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区域战略、重大能源交通、乡村振兴、节能降碳、流域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专项,结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系统谋划补短板强弱项重大项目。
——立足区位优势谋划项目。通俗地讲,就是“靠啥干啥”。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靠着毗邻香港澳门的区位优势、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和对外开放政策创新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率先开展“三来一补”,从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玩具鞋帽等传统产业起步,逐步建立了现代制造业体系。浙江舟山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深水泊位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石化产业,聘请中咨公司开展产业规划,系统谋划重大项目。自2017年至今,舟山石化基地在短短6年时间实现从“0”到“1”的跨越,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成功蜕变成举世瞩目的石化基地,形成2 × 2000万吨/年炼油、2 × 400万吨/年对二甲苯和2 × 140万吨/年乙烯的能力,成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推动杭州湾南岸石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
——寻找政策支持谋划项目。简单讲,就是“指啥干啥”。即政策规划支持啥、鼓励啥,就干啥。制定发展规划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并通过财政、金融两大政策工具,对企业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引。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开展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试点,发布新能源汽车专项规划,明确政府机关、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规划的指引和财政强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到25.6%,在全球市场中占到60%以上的份额。其中,宁德时代锂电借势崛起,2017年首次超越松下和比亚迪,荣登动力电池全球出货量榜首,2021年市值超过万亿,成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公司。福建宁德市以宁德锂电为核心,谋划布局锂电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80多家,产品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电池结构件、原材料等配套材料和智能装备,形成了上下游贯通、产业间协同、多业态融合的产业生态,2022年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758亿元,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建和建成投产电池产能超330GWh。预计到2025年产能430GWh、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千亿元,推动福建宁德市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成长为动力电池集群赛道的领跑者。
——创新思路系统谋划项目。项目谋划的最高境界是“无中生有”,这是项目谋划的“创新逻辑”。一个城市既无资源区位优势,又无产业发展基础,还缺特殊政策加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瞻谋划重大项目,无疑是难度大、风险高的挑战性工作。因此,要善于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前布局新赛道,占据新空间。当然,“无中生有”并不是好高骛远,凭空冥想,“平地起高楼”;而是前瞻性着眼未来产业,瞄准成长性高、辐射面广、关联性强的领域,谋划带动性强、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招引核心龙头企业,借力借势弯道超车,实现突破发展。20世纪初,合肥市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发展家电业,陆续引来海尔、美的、格力、长虹、TCL、三洋、惠而浦等一批国内外品牌家电企业。此时显示产业仍是传统CRT显像管主导市场,由于存在产品厚重、边角显示扭曲、图像频闪和电磁辐射等问题,以液晶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得以孕育发展。但液晶显示屏电视刚刚入市,因为成本高、尺寸小、价格贵,也面临等离子、激光显示的竞争。同时液晶面板作为家电业的上游产业,彼时一直被日韩企业所主导。国内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在液晶显示与等离子显示两大技术之间比选取舍。在前瞻性看到显示产业的重要性和市场前景之后,合肥市政府聘请中咨公司、赛迪顾问、清华大学等专业机构研究产业规划,谋划重大项目。以京东方6代、8.5代和10.5代TFT-LCD三大液晶显示器项目为核心,累计投资1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一大批项目陆续落户合肥,构成了“上游玻璃基板、偏振光、特种气体等设备及材料-中游模板与模块-下游液晶电视、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成功打造国家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2022年合肥市GDP达1.2万亿,全国城市排名第21位,较2000年大幅前进了61位,成为全国竞相学习的明星城市。
回顾合肥市平板显示产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和宁德锂电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项目谋划的成功经验,项目谋划的六大逻辑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交融互促。但最核心逻辑就是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战略规划引领,突出龙头项目带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