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编制启动
据悉,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4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16号),由成都牵头申报的国家标准《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已于5月启动编制,预计将在12个月内完成报批并发布,比立项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这是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
标志着成都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
开启了崭新篇章
全国首个立项的公园城市国家标准
预计明年1月完成报批
《公园城市建设评价指南》2022年启动立项,历时近两年获批,是全国首个立项的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对全国公园城市实践具有先导性和指引性作用。
时间紧、任务重,编制难度不言而喻。为此,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将编制工作细化为了五个阶段。
“自5月起正式进入启动和起草阶段。”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指南》工作组成员正根据分工编写相关内容,并进行资料文献收集、专题研究、实地调研及成效评价等工作。“下个月,院里将牵头汇总参编单位编写的内容形成标准草案稿。”
草案稿的形成只是编制工作的起步,接下来还需要经过意见征求及验证、意见处理及研讨、审查等阶段才能最终发布。
从时间节点安排上来看,《指南》计划于2024年9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11月初预审,2024年12月送审,2025年1月完成报批。
提炼公园城市四大特征
坚持国际视野全国站位
“近年来,国内有成都、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咸宁、青岛等70余个城市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在实践中因地区的差异存在发展指标互不使用、评价维度不一致、缺乏横向对比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公园城市建设评价系统。”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看来,《指南》编制的第一步,应该是明确对“公园城市”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公园城市的认知逐步趋同,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统一,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现代化城市。
从“纸面”到“地面”,在国家标准研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是否能够提出国际标准建议,此次《指南》编制如何与国际接轨?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城市”是新理念,在编制过程中将坚持国际视野、全国站位,充分对标全球城市评价、可持续发展指数、城市竞争力报告等。与此同时,将遴选全国各类代表性的典型城市参与编制、征求意见、技术验证。
作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指南》没有先例可借鉴,这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于是,在各地实践经验的共性基础上提炼浓缩,《指南》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公园城市典型特征——
本质特征即以人民为中心;形态特征即蓝绿交织、城园融合;路径特征即“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价值特征即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多元价值实现。
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经验
牵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家园
在绿水青山间着笔,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珙桐、独叶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众多珍稀的生物物种在此栖息、繁衍。
在过去未来间着笔,放眼成都这座有着两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花重锦官城”的美好表达从过去延续至现在,还将在未来继续绽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有了具象表达。
“传承千年的城市格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本底基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经过6年探索实践,在理论创新、政策法规、技术支撑、建设评价和示范实践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系列技术成果。
近年来,成都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公园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技术成果,涵盖生态、生活、生产和治理四个维度,分别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方法路径及建设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以顶层设计引导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长——成都已连续举办公园城市论坛,先后出版发行《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之城:成都——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等20余部研究著作。
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人民美好体验。“在编制过程中,将参考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程,通过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创造宜居美好生活、营造宜业良好环境和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让公园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率治理的幸福之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